在孩子出生前或出生的那一刻,除了感到幸福與喜悅之外,你是否也有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?伴隨著許多浮現在腦海中的疑問:
「我是否可以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和良好的成長環境?」

「我的教養方式可否讓他身心健康成長?」

「如何培養孩子的性格與能力,讓他成熟茁壯建構幸福的人生?」

到底,應該怎麼做?一直是大家心中的大哉問!
的確,做父母本身就是一門學問。也因此近年來「親職教育」變成圖書網路資訊熱搜的關鍵字。
其實,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「親職」(parenting)一詞,於1958年第一次在美國出現,而1970年代之後才成為普遍的用詞,意指養育兒童及其涉及的所有責任和活動。這麼龐大的責任,如此多元的活動,也難怪現代父母急著藉由親職講座、閱讀教養書籍等,試圖尋得教養妙招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談教養,必定得先搞懂孩子,而隨著大腦科學的突飛猛進,今天的父母要搞懂孩子,除了瞭解孩子的「心」,更要瞭解孩子的「腦」!
大腦科學指出,孩子的大腦是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經驗互相影響下,逐漸發展而成的,而且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發展任務。現代父母最困擾也最關注的社會情緒能力,也就是孩子能不能管好自己的情緒、跟別人和諧相處,最重要的發展時機是在嬰幼兒期;而這個階段的主要照顧者(通常是父母),就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。
大腦神經科學家Allan Shore指出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人際關係(通常是與母親),將成為日後所有情感關係的能力基礎。童年早期和重要他人互動的經驗也深深影響了孩子獨特的個性、適應能力、心理韌性…等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每個孩子都是透過與所處環境的人事物不斷互動、累積經驗,才日漸發展為獨特的個體。而父母是他們最親密的互動對象,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啟蒙者,懂得教養的腦科學,可以幫助父母更容易地:


